十二月望雪集守一访予出示一木禅师所和海粟玉壶歌且邀见一木谈话临别补韵以留为它日證印张本云
高人未厌枯槁质,白云舒卷世莫识。
凌云跨海玩九州,笑指须弥去天尺。
法筵龙象精护持,千万人中初见一。
分明一木在手中,肯为旁人更拈出。
入门载拜麻衣仙,竹炉芋火深无烟。
□□□□□□□□天眼有活法,疑我骨相非仙缘。
空堂梅花净寒玉,暂借蒲团参一宿。
方访大义香默闻,直把真源到凡俗。
清夜澜翻舌如水,狂花洗尽今馀几。
人间功业等飞尘,往往积聚成高陵。
安得慧剑光凛然,时起顽钝相磨镌。
约身种种是烦恼,偶见华发惊行年。
寸田焦枯不生颖,性天一失何由全。
穷途虽穷亦有福,我愿携锄耕衍沃。
问师此去来几时,明月千江同一掬。
来时问我事何如,拥褐禅床餐粝粟。
绕床试作狮子声,颠倒虚空自扪腹。
世人唱曲未知宗,更向谁家觅机轴。
与师携手游青都,太古一息天为徒。
还丹臭腐今已无,为公踢却壶公壶。
凌云跨海玩九州,笑指须弥去天尺。
法筵龙象精护持,千万人中初见一。
分明一木在手中,肯为旁人更拈出。
入门载拜麻衣仙,竹炉芋火深无烟。
□□□□□□□□天眼有活法,疑我骨相非仙缘。
空堂梅花净寒玉,暂借蒲团参一宿。
方访大义香默闻,直把真源到凡俗。
清夜澜翻舌如水,狂花洗尽今馀几。
人间功业等飞尘,往往积聚成高陵。
安得慧剑光凛然,时起顽钝相磨镌。
约身种种是烦恼,偶见华发惊行年。
寸田焦枯不生颖,性天一失何由全。
穷途虽穷亦有福,我愿携锄耕衍沃。
问师此去来几时,明月千江同一掬。
来时问我事何如,拥褐禅床餐粝粟。
绕床试作狮子声,颠倒虚空自扪腹。
世人唱曲未知宗,更向谁家觅机轴。
与师携手游青都,太古一息天为徒。
还丹臭腐今已无,为公踢却壶公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一木禅师)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形象,以及作者与禅师交流后的感悟。全诗用生动的意象和通俗的比喻,表达了以下核心思想:
1. 高人风骨 开篇用"白云舒卷"形容禅师像云一样自由,不受世俗约束。"凌云跨海""笑指须弥"展现他胸怀广阔,把高山大海都当作玩具,连佛教圣山须弥山在他眼中也不过咫尺之遥。
2. 佛法真谛 "法筵龙象"比喻禅师是佛门精英,"一木在手中"暗指佛法真谛其实很简单,就像握着一根木头,但普通人却难以领悟。后文"人间功业等飞尘"直接点破:世人追逐的名利就像尘土堆积的土堆,终将消散。
3. 修行生活 诗中描绘了朴素真实的修行场景:竹炉煮芋头没有烟火气,空堂里寒梅似玉,蒲团上打坐参禅。用"拥褐禅床餐粝粟"(披粗布衣、睡禅床、吃糙米)展现清苦却充实的生活。
4. 人生感悟 作者自嘲"骨相非仙缘",承认自己难成仙,但通过与禅师对话获得启发:"穷途亦有福"——即使走投无路也是福气,因为能让人清醒。最后"明月千江同一掬"的妙喻,说千万条江里的月亮其实都是同一个,暗指真理无处不在。
5. 破除执念 结尾用"踢却壶公壶"的夸张动作,表示要打破求仙炼丹的执念(壶公是传说中炼仙丹的仙人)。"世人唱曲未知宗"讽刺很多人盲目跟风却不悟本质,就像不懂歌曲真谛却乱唱。
全诗魅力在于:用"玩九州""扪腹""踢壶"等鲜活动作打破对修行者的刻板印象,把深奥的佛理转化为"飞尘""明月映江"等日常比喻,最后落脚在"踏实生活即是修行"的朴素真理上。看似在写禅师,实则传递了一种豁达通透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