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送别一位叫娄所性的朋友回老家溧水时的感慨。全诗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教育场景和师生情谊,最后表达了对朋友归隐的理解。
前四句像放电影一样带我们回到古代学堂:学校里按年龄分班教学(大学小学列六斋),名师讲课时座下都是优秀学生(先生讲席多英才)。白天敲鼓下课师生一起吃饭(公堂昕鼓会食罢),晚上月光下贴着题目榜单供学生研习(门榜月录分题来)。这些画面展现了当时完善的教育体系。
五六句是作者的感叹:在这样清明的时代,教育条件如此完备(清时如此教养备),连我这老头子看了都精神振奋(老夫一见心神开)。这里既赞美了时代,也暗含对教育成果的欣慰。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可你为什么还要收拾书本回乡呢(束书胡为赋归去)?但作者马上自我开解:或许家乡的薄田更需要打理吧(石田未必荒苍苔)。这里用"石田"比喻贫瘠的家乡,既尊重朋友的选择,又透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先生动刻画古代教学场景,再通过对比突出时代进步,最后用理解的态度看待归隐。没有说教,只有温暖的送别和对不同人生选择的包容。就像现代人送朋友离职回乡,既肯定城市机会,也尊重他回归田园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