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给两位官员的感怀之作,表达了自己对恩情的铭记和人生际遇的感慨。
前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人生变化:开头描写两位官员(卢中丞、杜侍郎)如今仪仗盛大的风光场面,接着用"前者登朝亦一时"暗示他们也曾有过平凡奋斗的岁月。"竹马迎呼"的孩童嬉戏场景与"柏台长告"的严肃官场形成鲜明对比,既写出官员们从平民到显贵的历程,也暗含时光流逝的唏嘘。
五六句转向宴会场景:用"花飘舞袖"描绘歌舞升平的欢宴,用"角送归轩"表现宾客尽兴而归的热闹。这些华丽场面其实是为最后两句做铺垫——在所有人都沉浸在欢乐中时,只有诗人独自怀着感恩之心。
结尾两句是诗眼:诗人自称"贱夫",用"十年两地"强调时间跨度之长,突出自己虽地位卑微却始终铭记两位恩人的提携之情。这种在热闹中突显孤独感恩的写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全诗巧妙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官场风光、宴饮热闹与个人孤寂的强烈反差,展现出一个知恩图报、不趋炎附势的文人形象。语言上虽用"珠履""柏台"等官场意象,但情感表达直白深沉,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