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闻鸡
万籁沉沉玉宇开,水中山寺郁崔嵬。
钟闻两岸烟光动,恍惚声从天上来。
黄鸟枝头向人语,和鸣追逐丛阴里。
对此翻怜求友情,故人千里知何处。
奇毛濯露长翩跹,四顾螳螂且避蝉。
中流隔断尘寰路,那得王孙挟弹丸。
儿童争讶莺莺好,高飞自爱春风早。
翠竹山房寄此身,何须更觅蓬莱岛。
幽谷常怀一片心,江湖随地有知音。
祇园共识迁乔意,日月重明双树林。
翻经台上天花落,九曲江流环草阁。
岩头徙倚万山低,披云欲跨麟洲鹤。
钟闻两岸烟光动,恍惚声从天上来。
黄鸟枝头向人语,和鸣追逐丛阴里。
对此翻怜求友情,故人千里知何处。
奇毛濯露长翩跹,四顾螳螂且避蝉。
中流隔断尘寰路,那得王孙挟弹丸。
儿童争讶莺莺好,高飞自爱春风早。
翠竹山房寄此身,何须更觅蓬莱岛。
幽谷常怀一片心,江湖随地有知音。
祇园共识迁乔意,日月重明双树林。
翻经台上天花落,九曲江流环草阁。
岩头徙倚万山低,披云欲跨麟洲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金山寺的宁静美景和诗人的内心感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晨寺画卷(前八句) 开篇用"万籁沉沉"展现黎明时分的静谧,水中倒映的山寺显得格外巍峨。钟声打破寂静,在江面回荡,仿佛来自天上。黄莺在枝头欢唱,互相追逐,这些自然声响让诗人想起远方的故友,流露出思念之情。
2. 生命哲思(中间八句) 通过描写鸟儿翩跹起舞、螳螂捕蝉的自然场景,暗喻人世间的生存法则。中流隔断尘世路"暗示寺庙是远离纷争的净土,连王孙贵族也无法用弹弓伤害这里的生灵。儿童惊叹莺鸟美丽,而诗人更欣赏它们享受春光的自在,认为翠竹山房就是人间仙境,不必刻意寻找蓬莱岛。
3. 心灵归宿(最后八句) 诗人表达"江湖随处有知音"的豁达,寺庙(祇园)的树木都懂得向上生长的意义。经台飘落的花瓣、九曲江流环绕的草阁,构成超脱尘世的画面。结尾"欲跨麟洲鹤"的想象,展现诗人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追求。
全诗妙在将寺庙晨景与人生感悟自然融合:钟声烟波写实景,螳螂蝉鸣喻世情,最终回归到对精神净土的向往。通过莺鸟、儿童等活泼意象,平衡了宗教场所的肃穆感,让哲理思考显得生动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