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海底珊瑚高几丈,千年试作千寻网。
万牛挽出沧溟深,蛟龙怒号霹雳响。
扶桑日浸红涛热,光华照曜黄金阙。
季伦本是粗男儿,金椎一击纷如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瑰丽而充满力量的深海奇景,同时暗含对人性贪婪的讽刺。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深海奇观(前四句)
用夸张手法写海底珊瑚像千丈巨网,人们动用万头牛的力量从深海拖拽它,引发蛟龙怒吼、霹雳炸响。这里把珊瑚比作"千寻网",既展现其庞大形态,又暗示它像渔网般能束缚万物。而蛟龙怒吼的想象,赋予自然以反抗人类掠夺的意志。

2. 日光幻境(中间两句)
笔锋转向海面:朝阳把海水染成红霞,光芒照耀着海底的黄金宫殿。用"扶桑"(神话中的太阳树)和"黄金阙"营造出神话般的绚烂场景,与前文的深海幽暗形成强烈对比。

3. 人性讽刺(最后两句)
突然引入历史人物石崇(字季伦),这位西晋富豪以炫富闻名。诗中讽刺他粗鲁无知,用金锤击碎珊瑚(典故源自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就像打碎一场幻梦。这里暗喻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暴力破坏,以及财富的虚无——再珍贵的珊瑚,在贪婪者手中也不过是争强斗胜的工具。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自然伟力与人性弱点并置:前半段越把珊瑚写得神圣不可侵犯,后半段人类毁坏珊瑚的行为就越显荒唐。诗人用神话般的笔法提醒我们:对待自然应有敬畏之心,而非暴殄天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