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桃花流水图用陈其年为乔编修赋韵
何人圆此七尺练,一舸坐我春江中。
春江忽失鸭头绿,为有万树缃桃烘。
维时花光共水气,拍作一片朝霞融。
岂止染透木兰楫,直欲映到珊瑚宫。
耳边彷佛闻欸乃,橹声划碎波心红。
复有几点随橹去,白鹭飞起苍烟空。
意者此即武陵路,扁舟摇入烟波丛。
画笔难到遁秦处,故少鸡犬和儿童。
不然人间岂得此,化手作意摹玲珑。
又或寻溪到刘阮,片片引入仙源中。
琼浆玉液出丹室,云鬟雾髻临青铜。
不知此外已几世,有似弩箭初辞弓。
呜呼,惝得此地绝人境,遑问窈窕和淳丰。
移家径拟画中住,庶几一与仙灵通。
不然亦当手提钓竿去,看到夹岸成青葱。
手中泼刺鳜鱼起,一笑天地皆春风。
春江忽失鸭头绿,为有万树缃桃烘。
维时花光共水气,拍作一片朝霞融。
岂止染透木兰楫,直欲映到珊瑚宫。
耳边彷佛闻欸乃,橹声划碎波心红。
复有几点随橹去,白鹭飞起苍烟空。
意者此即武陵路,扁舟摇入烟波丛。
画笔难到遁秦处,故少鸡犬和儿童。
不然人间岂得此,化手作意摹玲珑。
又或寻溪到刘阮,片片引入仙源中。
琼浆玉液出丹室,云鬟雾髻临青铜。
不知此外已几世,有似弩箭初辞弓。
呜呼,惝得此地绝人境,遑问窈窕和淳丰。
移家径拟画中住,庶几一与仙灵通。
不然亦当手提钓竿去,看到夹岸成青葱。
手中泼刺鳜鱼起,一笑天地皆春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如梦如幻的桃花流水图景,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开头诗人用"七尺练"形容画卷,仿佛自己真的坐在春江小船上。江水原本是鸭头般的绿色,却被盛开的桃花染成了粉红,花光与水汽交融,像朝霞一样绚烂。这色彩不仅染透了船桨,甚至要映红海底的珊瑚宫,用夸张手法表现桃花的浓烈。
接着诗人用声音丰富画面:仿佛听到摇橹声划破红色水面,惊飞白鹭,在烟雾中留下空灵的身影。这里用"波心红"的独特搭配,让读者看到桃花倒影染红江水的奇幻效果。
诗人开始联想:这莫非是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只是画中看不到避世的村民,暗示这是理想化的仙境。又或者像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的故事,溪水引向神仙洞府,有美酒和仙女对镜梳妆。用"弩箭初辞弓"比喻时间飞逝,暗示仙境一日人间千年的恍惚感。
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这样的仙境根本不需要在乎人情世故,恨不能直接搬到画中居住,与神仙为伴。就算不行,也要学渔夫垂钓,看两岸桃林变青葱,钓起肥美鳜鱼时,连天地都化作春风——用"鳜鱼起"的动感瞬间,将整幅画的生机推向高潮。
全诗妙在虚实交织:既是赏画,又像真游;既有桃花源典故,又加入神仙传说;最后回归现实时,仍保留着对理想世界的热切向往。诗人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把静止的画作写得流光溢彩,让读者看到的不只是桃花流水,更是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生活方式。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