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黄昏图景,字里行间透着淡淡的离愁。
上片写景:水中的荇菜被晚风吹得轻轻摇摆,带来丝丝凉意;垂柳的枝条拂过水面,沾湿了倒映的夕阳;远处树林笼罩在朦胧的黄色暮烟中。三句连用"牵风""拖水""漠漠"等动态描写,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仿佛能感受到晚风拂面、看到波光粼粼。
下片转入人事:眼看着船夫划着双桨送人远去,女子忍不住埋怨这个不解风情的船夫。最后一句"儿家不合近横塘"最耐人寻味——表面是说"我家不该住在码头边",实际是表达"若不是住在水边,就不会总看到离别的场景而伤心"。这种含蓄的抱怨,把女子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与哀怨表现得格外动人。
全词妙在通过寻常的送别场景,用"最无情"形容船夫、"不合近横塘"的自我埋怨,将那种想说又不能明说的愁绪,化作对身边事物的嗔怪,让离别的苦涩中又带着几分生活气息。
项鸿祚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