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同僚偶会赋八题·坐久月初上

高轩微雨过,初夕凉风生。
兀坐正幽寂,云间月华明。
移榻向寒阶,遥望孤蟾清。
所思故人远,对此伤予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后初晴的夜晚,诗人与同事聚会后独自静坐时的所见所感。

前四句写环境变化:高大的屋檐下,细雨刚停,傍晚凉风渐起。诗人独自端坐,正感到幽静寂寞时,忽然看见云缝里透出明亮的月光。这里用"兀坐"(直挺挺坐着)和"幽寂"传递出孤独感,而"月华明"的突然出现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瞬间点亮了画面。

后四句写诗人的行动与心情:他特意把坐榻挪到带着寒意的台阶上,只为更清楚地眺望天边那轮孤月。看着月亮,他想起了远方的老朋友,月光越清澈,心里的思念就越发酸楚。这里"孤蟾"(孤独的月亮)和"寒阶"形成双重寒冷,既是身体的凉,更是心里的凉。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的自然过渡:从雨停风起的天气变化,到独坐望月的动作转变,最后落到见月思人的情感爆发。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人把对朋友的思念,悄悄藏在了"移榻"这个细微动作里——我们都能体会那种为了多看几眼月亮,宁愿挨冻也要换个好位置的心情。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比直接说"我想你"更有余味。

苏颂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