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墓词

长江涌浪吊雄风,何处纤腰问楚宫。
脉脉水云低晚翠,夭夭桃树艳春红。
村人指我城西路,高原遗有当年墓。
至今父老久传闻,虞兮在昔埋魂处。
重围四起楚些声,拔剑悲歌骓不行。
盖世英雄意气尽,美人泣下不胜情。
大王起饮帐中酒,美人点点低垂首。
此时善战竟何如,空向鸿门思玉斗。
我来墓下揖斜阳,羡杀重瞳叹汉王。
吕雉不贞人彘枉,美人抔土姓名香。
即今寄魄坟边草,红苞灼灼柔枝袅。
此是千秋烈女身,等閒蜂蝶休相扰。
悤悤戎马瘗婵娟,玉匣珠襦事罔传。
自是美人甘遂死,不妨藁草置荒田。
美人虽死芳声在,只惜龙门书不载。
欲将往事问青山,青山不语愁春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虞姬墓词》以项羽爱妾虞姬的墓地为主题,通过古今交织的视角,展现了英雄美人的悲剧故事和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寻访古墓(前八句) 诗人沿着长江寻访虞姬墓,用"纤腰问楚宫"的婉转笔法引出虞姬,通过"晚翠""春红"的景色描写营造出凄美氛围。村民指引的城西古墓,成为连接古今的时空纽带。

2. 历史回溯(中间十二句) 生动再现了垓下之围的经典场景:项羽被困时,虞姬舞剑自刎的悲壮画面。用"拔剑悲歌""善战竟何如"等句,既展现项羽的英雄末路,又暗含对其战略失误的惋惜。通过对比刘邦的吕后(人彘典故)与虞姬,突出虞姬以死全节的高洁。

3. 现实感慨(后十二句) 诗人面对斜阳下的古墓,用"红苞灼灼"比喻虞姬精神不朽。特别点出司马迁《史记》未详细记载虞姬事迹的遗憾,最后以"青山不语"的含蓄笔法,表达对这段历史的无限怅惘。

艺术特色: - 时空穿梭手法,将现实寻访与历史场景自然衔接 - 善用对比(项羽/刘邦,虞姬/吕后)强化悲剧色彩 - 景物描写(桃花、斜阳、春草)与情感抒发水乳交融 - "羡杀重瞳叹汉王"等句,体现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评价

诗歌核心: 通过虞姬墓这个历史印记,歌颂了至死不渝的爱情与气节,同时暗含对英雄成败、历史书写的深刻思考。美人虽逝,但其精神如墓边野花般永远绽放,超越了成王败寇的历史评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