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歌

行人朝行峄山下,山色凌寒翠堪把。
秀峰斗绝倚穹霄,复岭蜿蜒走平野。
路傍岩石亦崄巇,上似熊罴下牛马。
征夫为我一一言,数十残碑尚堪打。
不知何代帝王来,驰道犹存古砖瓦。
灵湫一眼透山巅,时有风雷起长夏。
土老能占絮帽云,刻日甘霖应时洒。
于中胜境难具论,洞府多藏石尊斝。
入眼方知造化工,披图始觉丹青假。
蹇予素乏尘中缘,最是平生爱山者。
驱驰未暇一登临,浩荡襟怀向谁泻。
思将短曲慰山灵,安得长才继骚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峄山的壮丽景色和人文历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未能登山的遗憾。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写景部分(前16句):
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峄山的景色:清晨行人路过时,看到山色青翠欲滴。陡峭的山峰直插云霄,蜿蜒的山岭延伸到平原。路边的岩石形状奇特,有的像熊罴,有的像牛马。通过当地人的讲述,诗人了解到山上还有数十块古碑、古代帝王留下的驰道遗迹、山顶的灵湫(水池)等景观。特别有趣的是,当地老人能通过观察云彩预测降雨。

2. 感叹部分(中间4句):
诗人感叹自然造化的神奇,认为再好的画作也难以表现真实山景的壮美。这里用"丹青假"(绘画虚假)反衬出自然山水的真实魅力。

3. 抒情部分(最后6句):
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热爱山水,却因事务繁忙未能登山的遗憾。他感到满腔热情无处抒发,只能写下这首短诗献给山灵,并自谦才华有限,难以完全表达对山水的热爱。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熊罴""牛马"等比喻让险峻的山石变得生动可感
- 通过当地人的讲述带出历史遗迹,增添人文厚度
- 最后抒发的情感真实自然,容易引起共鸣
- 整体语言流畅,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

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未能亲临的遗憾,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之情。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