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三日放舟至木渎宿石心村居越日登灵岩山远眺循麓过披云庵看梅冒雨而归纪游 其一
薄雾恋山坳,日在征鸟背。
出门一舸浮,峭碧点波碎。
横空见塔尖,如佛影孤髻。
逾近烟水阔,舍舟见古寺。
我友汪居士,避俗隐兹地。
布被可留客,门巷不嫌隘。
桧雨烧团茶,饫口园官菜。
卧听万壑风,足洗胸中秽。
出门一舸浮,峭碧点波碎。
横空见塔尖,如佛影孤髻。
逾近烟水阔,舍舟见古寺。
我友汪居士,避俗隐兹地。
布被可留客,门巷不嫌隘。
桧雨烧团茶,饫口园官菜。
卧听万壑风,足洗胸中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出游、拜访友人、登高望远的闲适一日,充满了自然之美和隐逸之趣。
开篇用"薄雾恋山坳"这样拟人化的描写,把晨雾比作依恋山间的恋人,太阳则像鸟儿背上的光点,画面感很强。乘船时看到水面被山色映出细碎波纹,远处孤塔如佛影般矗立,这些意象都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
拜访友人一段写得特别生活化:汪居士是个隐居在此的雅士,虽然住处简陋但热情好客。他们喝着用桧木雨水煮的茶,吃着园子里种的蔬菜,听着山间风声入眠。这些细节展现了文人雅士清贫但高雅的生活方式。
最后"足洗胸中秽"一句很妙,把山间清新的空气比作能洗涤心灵污浊的良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烦扰的厌倦。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幅水墨写生,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山水、古寺、隐士等典型意象,传递出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超脱与闲适。特别是对日常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闻到茶香、听到风声,感受到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