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羊长史寄辽东贺黄门钦

此心自太古,何必生唐虞。此道苟能明,何必多读书。

寂寂委山泽,于于来京都。斯人各有分,彼此何能踰。

杪秋风日清,呼儿理肩舆。聊为玉台游,言笑谁与俱。

屈指意中人,一坐一踟蹰。归来看四壁,四壁光如如。

圣道日榛塞,谁哉剪其芜。夫子久不见,吾生何以娱。

常恐岁月晚,况与音问疏。申以伐木章,一日三卷舒。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人生态度,同时暗含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前四句)是核心思想: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本心而非书本,只要内心通透,不必刻意追求上古的唐虞盛世(理想社会),也不必死读书。这四句像宣言一样,用两个"何必"强调精神自由的可贵。

第二层(中间十二句)用生活场景展开:
- 5-8句写自己安静隐居后又来到京城,承认人与人有不同际遇,不必强求一致。
- 9-12句描绘秋日乘轿出游的画面,看似悠闲却透出孤独——"言笑谁与俱"暗示无人同游的寂寞。
- 13-16句通过数手指想念朋友、回家面对空荡墙壁的细节,生动展现对知音的渴望。用"光如如"形容墙壁,巧妙传达出空虚感。

第三层(最后八句)转向对时代的思考:
- 17-18句痛心真正的圣贤之道被荒芜堵塞,用"榛塞"比喻思想界的混乱。
- 19-20句直接呼唤志同道合的"夫子",担心岁月流逝而情谊疏远。
- 末两句引用《诗经·伐木》典故(表达友谊珍贵),说自己反复展读朋友来信,可见珍重之情。

全诗魅力在于:
1. 用生活化场景(秋游、数手指、看墙壁)表达深刻哲理,避免说教;
2. 矛盾情感交织——既洒脱又孤独,既超然又牵挂朋友;
3. 结尾从个人情绪升华到对时代的关切,使私人情感具有社会深度。

诗人像一位清醒的隐士,在秋日里既享受自由,又为理想不得实现、知己难得而怅惘,最终将这份复杂心绪化作对真挚情谊的坚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