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羽教授画赐大公鸡
吾昔鄙鸡好仙鹤,最爱高飞赴寥廓。
未知高处不胜寒,白云渺渺身难托。
自作山村养鸡人,驱鸡三百齐踊跃。
有翅不肯向高飞,不舍凡尘不厌卑。
一饮一啄与人同,出阡入陌鸣农蹊。
陈老画师号大羽,胸中黑墨浓几许。
每将喜怒写其雄,白眼铁爪有真趣。
颈毛纷立雪万刀,百丈尾扫天门柱。
凝神不动如木石,一动闪电击风雨。
风悲雨冷秋影寒,洒血酣战决胜负。
天下几人敢为此写真,呜呼笔无神勇莫问津。
画如其人吾能睹,亟欲助之三通鼓。
腕下生风客开颜,斯须五雄奋壁间。
一雄冲天何处去,来共我家寒窗寒。
愿汝夜夜早鸣催我起,伴我读书长自励,策我背者为知己。
未知高处不胜寒,白云渺渺身难托。
自作山村养鸡人,驱鸡三百齐踊跃。
有翅不肯向高飞,不舍凡尘不厌卑。
一饮一啄与人同,出阡入陌鸣农蹊。
陈老画师号大羽,胸中黑墨浓几许。
每将喜怒写其雄,白眼铁爪有真趣。
颈毛纷立雪万刀,百丈尾扫天门柱。
凝神不动如木石,一动闪电击风雨。
风悲雨冷秋影寒,洒血酣战决胜负。
天下几人敢为此写真,呜呼笔无神勇莫问津。
画如其人吾能睹,亟欲助之三通鼓。
腕下生风客开颜,斯须五雄奋壁间。
一雄冲天何处去,来共我家寒窗寒。
愿汝夜夜早鸣催我起,伴我读书长自励,策我背者为知己。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从不喜欢公鸡到爱上公鸡的心路历程,以及欣赏陈大羽教授画作的震撼感受。全诗用生动的比喻和画面感极强的描写,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气概。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思想转变(前12句):
作者原本觉得仙鹤高雅("好仙鹤"),看不起土气的公鸡。后来发现仙鹤飞得太高反而孤独("高处不胜寒"),而公鸡虽然飞不高,但脚踏实地的生活更真实可贵。养鸡后体会到公鸡的可爱——它们安于平凡("不舍凡尘"),和农民一起劳作("鸣农蹊"),过着有烟火气的生活。
2. 赏画震撼(中间12句):
用电影般的镜头描写陈大羽画的公鸡:羽毛像万把雪亮的刀("雪万刀"),尾巴像能扫倒天门柱,静止时像石头,动起来像闪电暴雨。特别称赞画家用笔墨画出公鸡战斗时的勇猛("洒血酣战"),说没有胆量的人根本画不出这种精神。
3. 情感共鸣(最后7句):
作者看到画中五只雄鸡,特别希望那只冲天飞起的公鸡能来陪伴自己。最后把公鸡比作督促自己读书的良友("愿汝夜夜早鸣催我起"),甚至想象公鸡用翅膀拍打自己后背来激励,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格外亲切。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仙鹤vs公鸡)讲出深刻道理:高贵不如踏实
- 画作描写充满动感,像看武侠片般过瘾
- 把公鸡写出人的品格,结尾的"鸡朋友"设定既幽默又温暖
- 语言像讲故事一样流畅,比如"驱鸡三百齐踊跃"就像看到一群鸡蹦蹦跳跳
最打动人心的句子是"一饮一啄与人同",说公鸡吃饭喝水都和人类一样平凡真实,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珍视,正是现代人容易忽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