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嵩老江上舟灾

火德孝(四库本作威)严嗟掠虚,祝融江面怒心馀。
千寻赤尾干尧历,百仞红鳞灭禹书。
丙穴烘天谁得及,丁翁奔日更难如。
文昌右辖知几早,无妄之灾不我居⑴。
平生易象论孤虚,富贵功名不愿馀。
政府频垂忧国泪,梵宫独看竺乾书。
众惊赤壁复焚尔,自擅三禅早晏如。
回首焚躯并溺骨,何为不早傍禅居(自注:三禅无火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许嵩(疑为许及之)描写一场江上火灾的七言律诗,通过神话意象和现实感慨交织,展现了灾难的震撼与人生感悟。全诗可分为三部分解读:

第一部分(火灾的震撼画面)
前四句用神话比喻火灾的凶猛:火神祝融在江面发怒("怒心馀"),火焰像千丈长的红色龙尾扫过天空("赤尾干尧历"),把大禹治水的功绩都烧毁了("红鳞灭禹书")。后四句继续夸张火势:火焰比火山喷发("丙穴烘天")更烈,比神话中追日的夸父("丁翁奔日")更快,连文昌星君都躲不过这场意外之灾。

第二部分(诗人的处世态度)
"平生易象论孤虚"四句转折:诗人说自己平时研究《易经》命理("孤虚"指占卜术语),不追求富贵功名。朝廷官员为救灾流泪("政府频垂忧国泪"),而自己却在佛寺读经书("竺乾书"指佛经),暗示超脱世俗的心态。

第三部分(禅悟与反思)
结尾四句借典故抒怀:人们惊讶火灾像赤壁之战重演,但诗人早已悟透佛家"三禅天"的境界(佛教认为三禅天没有火灾)。最后反问:看到那些被烧死溺亡的人("焚躯并溺骨"),为何不早点皈依佛门呢?这里既有对生命的怜悯,也暗含对世人执迷的叹息。

核心魅力
1. 灾难的艺术化:用火龙、火山等神话意象,把火灾写得气势磅礴又惊心动魄。
2. 佛理与现实的碰撞:一边是真实的灾难惨状,一边是"三禅无火灾"的佛家理想,形成强烈反差。
3. 人生警醒:通过火灾警示世人——功名利禄如浮云,唯有精神超脱才是归宿。

全诗像一部灾难纪录片+哲学沉思录,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