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日为庚辰岁昙阳仙师化辰敬成长歌一章志感
西竺西池总西蜀,阳月阳日归阳神。
晴霞两片衬腮玉,夕宿数点搏眉颦。
凝然金刚不坏身,独立宝座凌秋旻。
是时弟子皆伏泣,手剑忽挺光鳞鳞。
老生舍身侍香火,自甘佛奴或道民。
谈无说有世不一,学士见挽传师真。
少将灵迹托彤史,敢以卮言夸素臣。
下士闻道只大笑,何意众口成狺狺。
吾师可虞日月毁,大教岂逐云雷屯。
所怜内境有罗刹,不妨外土来波旬。
银环再贶许消息,金篦未引犹沈沦。
朝披夕诵了何益,如博日胜还日贫。
回头转盻已陈迹,中天圆月十二新。
瓣香一缕断复续,风伯为我传峨岷。
玉京斟酌沆瀣酒,浊世消渴支离人。
云君倘为下阊阖,霞䍐倏见扶飙轮。
老生行脚粗已备,芒鞋布衲青纶巾。
不辞蹑景渡彼岸,眼底一众俱迷津。
更祈仙伴有邹子,大吹黍律回阳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写给一位叫昙阳仙师的修道者的悼念之作,用充满神话色彩的语言表达了对师父的敬仰和思念。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点题(前四句) 诗人说在万历庚辰年(1580年),师父昙阳仙师去世了。用"拍手谢世尘"形容师父洒脱离世,像神仙一样回归西方极乐世界(西竺、西池都是佛教仙境),在重阳节(阳月阳日)这一天灵魂升天。
2. 仙师形象(接下来八句) 描写师父遗容:脸颊如晚霞映照的美玉,眉头微皱像凝结的露珠,身体像金刚不坏之身般庄严,端坐在宝座上。弟子们跪着哭泣时,突然有宝剑发光的神异现象。诗人表示自己甘愿做师父的追随者,无论是当佛教徒还是道教徒。
3. 世人误解(随后八句) 提到世人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人嘲笑修道之事。诗人反驳说:师父的修为像日月一样永恒,真理不会因质疑而消失。用佛教典故(罗刹、波旬指魔障)说明修行路上总有干扰,但师父留下的银环信物和金篦(法器)依然有启示作用。
4. 自我反思("朝披夕诵"以下八句) 诗人自嘲每天读经却像赌博一样时赢时输(指修行进展缓慢),转眼间师父已去世一年(十二个月像十二轮圆月)。他点燃一炷香寄托哀思,希望风神能把思念带到峨眉山(道教圣地),想象师父在天上喝仙酒,而自己还在凡间受苦。
5. 追随决心(最后八句) 诗人幻想云中君(神仙)打开天门,师父乘着霞光车驾归来。他表示自己已准备好行装(芒鞋、布衣),愿意追随师父渡到彼岸(佛教指超脱),并希望师父的老友邹子(可能指道家邹衍)能一起用仙乐唤醒春天,暗喻希望师父的精神永存。
全诗精髓: 通过神话意象(仙酒、天门、霞光车)和佛教道教元素,把一位修道者的离世写成羽化登仙的传奇。既展现了师徒深情,又用"浊世""迷津"等对比强调修行者的超脱。最动人的是诗人"甘愿做佛奴道民"的虔诚,以及"布衣芒鞋追彼岸"的执着,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对精神导师的纯粹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