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还江西

病僧岁晚归何处,落日空山白雁声。
洗钵欲辞扬子水,买鱼多上豫章城。
云深庐阜青松老,风细鄱湖白浪生。
更展诸方图画看,高低远近互纵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病弱老僧在岁末踏上归途的画面,充满苍凉孤寂的意境。

开篇"病僧岁晚归何处"直接点明主题——一位生病的僧人,在一年将尽时不知该去往何方。"落日空山白雁声"用落日、空山、孤雁的叫声,营造出萧瑟寂寥的氛围。

中间四句通过僧人沿途所见,展现旅途景象:他在扬子江边洗钵(僧人化缘用的碗),准备离开这片水域;又到豫章城(今南昌)买鱼,暗示这里可能是他的目的地。随后视线转向远方:云雾深处的庐山松树已老,微风吹拂的鄱阳湖泛起白浪。这些景物描写既真实又带有象征意味,松树之"老"暗合僧人之"病",湖浪之"生"又暗示生命不息。

结尾两句突然转折:当展开各地山水画卷时,发现世间万物本就高低错落、远近交织。这看似在说画,实则道出人生真谛——世间悲欢离合、起伏远近,都是自然常态。僧人漂泊的命运,也就在这天地纵横间找到了归宿。

全诗以病僧归途为线,将个人命运置于广阔天地间,最终在山水画卷中悟得超脱。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让读者在苍凉中感受到一种宁静的豁达。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