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罗叔羹领事 其一

十丈黄龙卓国旂,南荒群识汉官仪。
只今都护仍开府,从古行人必善辞。
海臂中分浮世界,天心难测厚蛮夷。
登山四望青山色,何处先朝御制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外交官(罗叔羹领事)在异国他乡的见闻和感慨,充满家国情怀和外交智慧。

前两句用"黄龙旗"点明领事身份——黄龙旗是清朝国旗,领事在海外升起国旗,让南方蛮荒之地的人们见识到中华礼仪。这里暗含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即便在偏远地区也值得被尊重。

中间四句展现外交智慧:"都护"是古代西域都护府的官职,诗人用历史典故说明外交官既要维护国家尊严("开府"象征权威),又要善于言辞斡旋。后两句更用"海臂中分"的壮阔意象,道出世界格局的复杂,以及处理蛮夷事务需要审慎——因为"天心难测",国际关系充满变数。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通过"登山望青山"的日常场景,突然追问"先朝御制碑"的下落。这个细节很巧妙:诗人在异国山水间寻找中华文明的痕迹,既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也暗含文化传播的使命感——中华文明应当被世界看见和铭记。

全诗亮点在于:把外交官的日常升华为文化使命,用"黄龙旗""御制碑"等具体意象替代空泛的爱国口号,既有"维护国体"的刚毅,又有"善辞斡旋"的智慧,最后落点在文明传承,比单纯的政治诗更有深度。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