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一九二七年)
梦里神游,又观潮海上,拄杖山前。
天边数声画角,惊起清眠。
阑干追倚。
但心伤、破碎河山。
浑忘却,斜风细雨,朝来做弄新寒。
楼外长杨吐穗,任风吹雨打,权当花看。
清明昨朝过了,事事堪怜。
垂扬甚处,更红楼、不出秋千。
君不见,堂前燕子。
只今尚住江南。
天边数声画角,惊起清眠。
阑干追倚。
但心伤、破碎河山。
浑忘却,斜风细雨,朝来做弄新寒。
楼外长杨吐穗,任风吹雨打,权当花看。
清明昨朝过了,事事堪怜。
垂扬甚处,更红楼、不出秋千。
君不见,堂前燕子。
只今尚住江南。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动荡年代。作者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上阕以梦境开篇,描写梦中在海边观潮、山前漫步的闲适场景。但突然被军号声惊醒("画角"指古代军乐器),发现眼前是残破的河山。这里用"斜风细雨"的春日景象反衬内心的寒意,暗示时局的严峻。
下阕转到现实观察。杨树穗被风雨摧残,却还要当作花来欣赏,暗喻人民在苦难中强作欢颜。清明刚过本应是踏青时节,但到处都充满凄凉。最后用燕子依旧住在江南的细节,既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怀念,也暗讽当局对国难的麻木。
全词最动人的是那种"强颜欢笑"的悲凉感:把风雨中的杨树穗当花看,把军号声当作惊醒美梦的噪音。作者没有直接控诉,而是用细腻的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目睹山河破碎却无能为力的痛苦。特别是结尾的燕子,成为全词的点睛之笔,用永恒的自然反衬人事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