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石岩不与口占①

狂客登山逸兴新,欲同清赏愧无因。
此身得似同(一作巢)林鸟,飞去飞来不属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自由不羁的"狂客"登山的场景,核心表达了两种强烈的情感对比:

1. 前两句写现实遗憾:诗人像个兴致勃勃的游客登上西石岩,新鲜感十足,想找人分享眼前美景,却遗憾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愧无因"三字透露出淡淡的孤独感。

2. 后两句写精神自由:诗人突然笔锋一转,用林间小鸟的比喻,展现了自己最向往的生活状态——像鸟儿一样来去自由,不受任何人束缚。这个生动的比喻是全诗亮点,把抽象的自由感变得具体可感。

全诗妙在短短四句就完成了从"遗憾"到"豁达"的情绪转折。诗人用登山这件小事,最终表达的是对身心自由的终极向往。特别是最后"不属人"三个字,铿锵有力,道出了不愿被世俗牵绊的洒脱人生观。

这种从日常小事升华到人生感悟的写法,既亲切又深刻,让普通读者也能在登山赏景的描写中,感受到追求自由的心灵共鸣。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