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妆 菊中有名醉西施者,以君特自制曲韵写之
秋软一畦,露融双脸,梦里非花非雾。
化身重九作宫妆,苧萝村淡红香堍。
娇魂倦舞。
请蝶影将它绊住。
问东篱、似浣纱人否。
芳心如许。
前生误。
越艳西江,尽送明月去。
一枝枝向屧廊空,剩碧尊、晚吟霜树。
陶家断句。
几曾为吴娘重赋。
望江南,怕听潇潇夜雨。
化身重九作宫妆,苧萝村淡红香堍。
娇魂倦舞。
请蝶影将它绊住。
问东篱、似浣纱人否。
芳心如许。
前生误。
越艳西江,尽送明月去。
一枝枝向屧廊空,剩碧尊、晚吟霜树。
陶家断句。
几曾为吴娘重赋。
望江南,怕听潇潇夜雨。
现代解析
这首词以菊花中的名品"醉西施"为切入点,巧妙地将花与古代美女西施联系起来,营造出一个亦花亦人的梦幻意境。
上阕开篇用"秋软"、"露融"等柔美词汇描绘菊花盛开的场景,说它像西施的双颊般娇艳。接着用"非花非雾"的朦胧感,暗示这既是菊花又是美人。词人想象菊花是西施的化身,在重阳节穿着宫妆出现,散发着淡雅香气。但这位"娇魂"似乎有些疲惫,需要蝴蝶来陪伴。最后直接发问:东篱下的菊花,是否就是当年浣纱的西施?
下阕转入更深沉的感慨。先说西施的命运是个错误,她的美丽最终都随江水明月消逝。如今只剩空荡荡的回廊,和词人独自对着菊花饮酒吟诗。提到陶渊明(陶家)的菊花诗,说这些诗句从未真正为西施(吴娘)而写。结尾处词人遥望江南,却害怕听到夜雨声,暗示着对逝去美好的伤感。
全词最妙处在于将菊花人格化,通过西施这个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词人没有直接写菊花如何美丽,而是通过一系列联想和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既唯美又带着淡淡哀愁的意境。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