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月双清为俞彦行赋
石坛露湿参差桂,金粟凝香秋欲坠。仙人独抱玉壶冰,忘坐凉茵翠莎地。
启囊促软膝上招,素商绕指风泠泠。姮娥久居东海底,聆音瞬息来青冥。
寒兔停舂耳倾倒,蟾蜍睛炯光相射。万籁无声声愈清,九天一扫云潜迹。
弦润徽寒灏气浓,心神融会广庭中。夜深曲尽振衣起,俯视八极尘氛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弹琴的唯美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传递出清雅脱俗的意境。
开篇用"石坛沾露的桂花""凝结香气的秋意"营造出清冷幽静的氛围。一位仙人(或高士)抱着玉壶般冰凉的琴,忘我地坐在青翠的草地上,这个画面既高雅又带着仙气。
中间部分生动描写了弹琴的过程:展开琴囊,在膝上抚琴,琴声像秋风般清越。神奇的是,琴声竟让久居海底的嫦娥瞬间飞升到天上,月宫里的玉兔停下捣药侧耳倾听,蟾蜍也睁大眼睛盯着看。这里用神话人物听琴的夸张描写,突出琴声的魅力。
后段更强调琴声的感染力:当万籁俱寂时琴声越发清亮,仿佛能扫尽九天的云彩。弹琴者心神与天地交融,直到夜深曲终时起身,顿觉俯瞰人间都变得澄澈空明。
全诗最妙的是将听觉(琴声)转化为视觉形象:琴声能让嫦娥飞天、能让云彩消散,这种通感手法让无形的音乐变得可见可感。通过"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越是强调琴声的清越,越能突出秋夜的宁静。最终传递出的是文人追求的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