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三年秋七月喜雨有作 其四

旱到双泉也半春,四方还有桔槔民。而今有饭家家饱,才满峰头活水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旱灾过后迎来降雨的喜悦场景,语言朴实却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旱情严重:连有"双泉"的地方都干旱了半个春天,各地农民还在用"桔槔"(古代提水工具)辛苦取水。这里用"双泉"这个本不该缺水的地方反衬旱情之重,"桔槔民"三字生动展现了农民抗旱的艰辛。

后两句笔锋一转:如今终于下雨了,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连山顶的泉水都重新流动了。"才满峰头活水人"这句特别妙,表面写山顶泉水恢复,实则暗喻久旱逢甘霖时,连住在高山上的村民都重新获得了生机。

全诗通过旱灾前后的对比,展现了农民靠天吃饭的现实处境。没有刻意渲染喜悦,但"家家饱"、"活水人"这些日常细节,反而更真实地传递出久旱得雨时农民的欣慰之情。诗人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动人的生活画面。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