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活中的小场景,讲了一个关于真诚与虚伪的哲理。
前两句写实景:七里滩的蛤蜊在太阳出来时纷纷张开壳晒太阳。这就像生活中人们遇到有利可图时,都会主动展现自己。后两句突然转折:蛤蜊虽然坦露肝胆(敞开身体),但狡猾的鹘鹰(一种猛禽)却不会来吃它们——因为鹘鹰根本不屑于追逐这些带着腥臭的东西。
诗人用这个画面暗讽:有些人像蛤蜊一样,以为展现自己就能获得青睐,却不知道真正高洁的人(比喻为鹘鹰)根本看不上这种功利性的表现。诗中"逐臭"二字特别犀利,直接点破了某些人趋炎附势的丑态。
全诗妙在用海鲜市场的常见景象,把"真诚与否"这个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可感。我们身边不也常有这种人吗?一见到利益就急忙表现,却不知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反而最厌恶这种功利嘴脸。
释法全
释法全(一一一四~一一六九),号无庵,俗姓陈,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先从道川出家,后依佛智。初说法于宜黄之台山,移白杨西华。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居虎岩寺,后主湖州道场。乾道五年卒,年五十六。为南岳下十六世,丹霞佛智蓬庵端裕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元至正《昆山郡志》卷五有传。今录诗二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