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田园生活,充满闲适自在的乐趣。
白天,他扛着铁锹在瓜地里松土除草,干着简单的农活。傍晚,他披着衣服悠闲地躺在茅草屋里休息。这里用"荷锸"和"披衣"两个动作,生动展现了农夫与隐士的双重身份。
家里存着几升自酿的绿色米酒,枕边放着一本讲炼丹修道的书。绿酒代表物质生活的简朴满足,丹书象征精神世界的追求。一实一虚,相得益彰。
全诗用四个生活片段,像连环画一样展现田园生活的美好:劳动时的踏实,休息时的惬意,小酌的满足,读书的充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让人感受到返璞归真的快乐,传递出"知足常乐"的生活智慧。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