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山如席上同钱饮光先生夜话 其二

野衲云山隐自招,高僧列传党人谣。书中甲子题三径,袖里春秋纪六朝。

路觅西来传梵铎,禅安东渡挂诗瓢。心灰久已同枯井,不逐风波似汐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僧人形象,展现了他超脱世俗的精神世界。

首联"野衲云山隐自招,高僧列传党人谣"说这位僧人主动选择隐居深山,他的事迹虽然被记载在高僧传里,但也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里暗示真正的修行者不在乎世俗评价。

颔联"书中甲子题三径,袖里春秋纪六朝"写僧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用陶渊明"三径"的典故表示隐居,袖中记载的历史见证朝代更迭,显示他看透世事变迁。

颈联"路觅西来传梵铎,禅安东渡挂诗瓢"讲僧人追寻佛法真谛(梵铎指佛音),像唐代诗僧寒山那样随身携带诗瓢(装诗的葫芦),表现他兼具佛学修养与诗才。

尾联"心灰久已同枯井,不逐风波似汐潮"是全诗精华,说僧人心如死灰,像干枯的井水般平静,不再被世俗风波左右,就像不随潮汐起伏的海水。这个比喻生动展现了修行者达到的内心境界。

全诗通过隐居环境、生活细节和内心状态的描写,塑造了一位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僧人形象。最打动人的是最后"枯井"的比喻,把那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避,而是历经繁华后的通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