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华岳庙碑歌

太华山高五千仞,金岳克配旻天峻。
虞巡周狩省方同,中间纂以嬴秦闰。
芒砀风云起赤龙,山川祠祭攽秩宗。
茂陵辙迹遍天下,集灵宫筑崤函封。
亡新矫诬神不享,露盘零落仙人掌。
建武以还圭璧虔,勒铭实自弘农昉。
河南山镇冠雍梁,时巡礼与恒岱方。
触石兴雨蕃农桑,有年祈报神歆香。
碑建延熹纪年八,四月廿九日逢甲。
袁逢经始孙璆成,赑屃嵯峨耸轩豁。
石从霸陵杜迁市,书遣新丰郭香察。
慨自苍颉籀变丞相斯,龟文龙鳞迷前规。
小篆程邈改为𨽻,六体又杂甄丰为。
李阳冰潮递擅奇,八分由𨽻权舆之。
要知汉𨽻之妙在龙举,戈波撇画如锥土。
此帖鹰峙骨力彊,方璧圆珠鼎彝古⑴。
徐浩以为蔡邕书,邕时称疾方閒居。
固辞五侯鼓琴召,肯上三峰倒薤披。
浩之所记殆讹缪,独惜岳碑名氏漏。
或云汉刻例不名,我隘见闻向谁究。
此事掎摭无短长,桓灵时事关大纲。
卖官党锢奄人猖,青虹堕殿星孛狼。
儿生两头四臂妖非祥,三十六万黄巾黄,可怜帝子逃萤光,独有兹碑崨嶪不随炎刘亡。
世事都从驹隙过,千五百年陵谷堕。
每叹沧桑变幻多,方知文字因缘大。
嘉靖年间令不才,碎为砌石委蒿莱。
六丁假手一何毒,讵殊轰击靊霳䨓。
乌嘑有成必坏循环理,万事纷纶尽如此。
商丘公耽集舌录,剜苔剔藓皆标目。
何处购此最古本,字皆可识摩挲读。
旧拓已苦缺百廿,此但漫漶十五六。
峄山岣嵝不可求,此帖宝之同图球。
集灵宫亦易详考,未须更駮欧阳修。

现代解析

这首《延熹华岳庙碑歌》是一首咏史诗,通过描写华岳庙碑的兴衰,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变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石碑的身世传奇 诗歌开篇用夸张手法描写华山之高("五千仞"),引出这块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的庙碑。它见证了从虞舜周武王到秦始皇的祭祀历史,经历了王莽篡汉时的冷落,又在东汉光武帝时重获尊崇。诗人特别提到石碑取材自霸陵、由书法家郭香察书写,暗示其珍贵性。

2. 书法艺术的赞歌 中间大段文字像一场书法讲座:从仓颉造字到李斯小篆,从程邈创隶书到汉代八分体,诗人认为这块碑的隶书("汉隶")尤其精妙——笔画如锥刻土,结构似鹰展翅,整体像青铜器般古朴。虽然有人误传是蔡邕所写,但诗人更遗憾创作者姓名失传。

3. 历史兴亡的镜子 石碑的命运与东汉衰亡形成强烈对比:当桓灵二帝卖官鬻爵、宦官专权、黄巾起义时,这块碑却奇迹般留存下来。诗人感慨"万事纷纶尽如此",暗示强权终会消亡,而文化却能穿越时空。

4. 文物的劫后余生 结尾讲述石碑在明代嘉靖年间被砸碎砌墙的遭遇,就像遭雷劈般惨烈。但庆幸有人抢救拓本,虽然字迹已模糊,但仍是比《峄山碑》更珍贵的文物。最后幽默地说:靠着这碑文,连欧阳修搞错的集灵宫历史都能纠正。

全诗用一块石碑串起两千年历史,既有"金戈铁马"的壮阔,也有"苔痕斑驳"的细腻。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当诗人抚摸着残碑时,我们仿佛也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