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魏屿川
寓形大块内,变灭如风埃。
依依孤兰姿,不上黄金台。
客死古岂无,君死犹蒿莱。
方君初病时,秋自京都回。
空斋数相见,书案皆寒灰。
对饭不能吃,买药亲炮煨。
气劣面如削,高说尚雄瑰。
破衾裹羸骨,今在古庙隈。
俛仰视所亲,旅榇惟霜苔。
何人置肴豆,何人陈酒杯。
故乡那得返,义冢将就培。
我成薤歌声,君闻宁不哀。
依依孤兰姿,不上黄金台。
客死古岂无,君死犹蒿莱。
方君初病时,秋自京都回。
空斋数相见,书案皆寒灰。
对饭不能吃,买药亲炮煨。
气劣面如削,高说尚雄瑰。
破衾裹羸骨,今在古庙隈。
俛仰视所亲,旅榇惟霜苔。
何人置肴豆,何人陈酒杯。
故乡那得返,义冢将就培。
我成薤歌声,君闻宁不哀。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悼念一位名叫魏屿川的朋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逝者的痛惜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开篇用"风中的尘埃"比喻人生短暂易逝,暗示魏屿川就像一株孤独的兰花,虽然品格高洁却没能得到重用("黄金台"象征建功立业的机会)。接着描写朋友的凄凉结局:客死他乡,葬在荒草丛生的地方。
中间部分回忆魏屿川生病时的情景:秋天从京城回来,在简陋的书斋见面时,书桌上积满灰尘。他病得吃不下饭,瘦得颧骨突出,却还在高谈阔论。最让人心酸的是,如今他的遗体只能用破被子裹着,停放在古庙角落。
最后写葬礼的凄凉:没有亲人守灵("俛仰视所亲"),棺材上落满霜苔。没人准备祭品,故乡回不去,只能埋在公共墓地。作者悲叹:我为你写下这首挽歌("薤歌"是古代挽歌),你在九泉之下听到难道不觉得悲哀吗?
全诗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破被子、药罐子、积灰的书桌)和强烈的对比(生前高谈阔论vs死后冷清葬礼),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怀才不遇者的悲惨命运,以及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眼看着生命一点点消逝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