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借宿在祖先祠堂里的所见所感。
前两句写赶路的艰辛:冰天雪地里拄着竹杖艰难行走,好不容易找到的住处却狭窄得只能勉强放下床榻。这里用"路滑冰坚"和"榻才容"的对比,突出了环境的艰苦。
中间四句写夜宿时的景象和感慨:透过窗户,烛光比月光还要清冷(说明天气极寒),松枝上积着雪却像龙一样苍劲有力。看到年久失修的老屋快要倒塌,想到家族衰败的现状,连祖坟旁的田地都荒废了,觉得愧对春耕的农事。这里"寒于月"和"健比龙"形成强烈反差,既写实景又暗含深意。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十年的尘世浮沉仿佛大梦一场,突然被山寺的钟声惊醒。这里的"金粟山"暗指佛寺(金粟如来是佛的别称),钟声象征着超脱世俗的觉悟。作者在寒夜怀古时,突然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顿悟。
全诗通过"冰路-寒夜-老屋-钟声"的层层递进,把外在的严寒与内心的孤寂交织在一起,最终在佛寺钟声中获得精神解脱。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能保持精神挺拔的力量感——就像那积雪的松枝,越是寒冷越显苍劲。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