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曾九章 其二

隋家烟月木兰桡,梦忆扬州廿四桥。
空傍玉钩寻翠钿,已无琼树狎红箫。
萸湾罱榜横春絮,瓜步帆灯送夕潮。
枉有罗襟啼点在,不随飞雁影同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物是人非的伤感。

前两句用"隋家烟月"和"扬州廿四桥"这些历史名胜,勾起对往昔繁华的回忆。"木兰桡"指华美的船只,暗示曾经有过浪漫的游历。但"梦忆"二字表明这些都已成为梦境般的回忆。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今昔变化:现在只能徒劳地寻找当年遗落的珠宝首饰("翠钿"),再也看不到美丽的歌女("琼树")吹奏红箫。春天柳絮飘飞的萸湾、黄昏时瓜步江上的帆船灯火,这些景物依旧,却已物是人非。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虽然衣襟上还留着泪痕,但这些思念却无法像飞雁的影子一样消散。这里"罗襟啼点"的细节描写很动人,把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泪痕,而"飞雁影"的比喻又让这份思念显得飘渺难寻。

全诗用今昔对比的手法,通过扬州典型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深沉的时间流逝之感和对逝去美好的追念。语言优美含蓄,情感真挚,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既甜蜜又苦涩的怀旧之情。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