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瘿冠为李道人赋

东方有物字丰隆,以鸣为职驱群聋。
万头濈濈囚冻窟,欲出不出愁天公。
回寒作暖出一噫,黑帝不敢藏昆虫。
所以独为六子长,挥斥元气周神功。
车轰鼓震顷万里,六甲云风随唤起。
四阴用事合收声,犹奋狂阳鸣不已。
号令非时遭物玩,草木不凋花再蕾。
恼得司秋诉帝阍,漏泄机缄法当死。
天公大怪下桎梏,推落车中堕岩谷。
非程非马亦非人,化作苍筤一枝竹。
劲气刚风难遽销,夜闻风雨犹萧萧。
耸身直上三千尺,天公又怪干云霄。
鬼压神缚不听出,只见白云锁三日。
云散惟馀青屈盘,颐隐于脐变仙质。
道人真是万物盗,斫取为冠就天巧。
秋霜争敢上头颅,常与春风同醉倒。
此冠固奇惜未大,有冠独在方之外。
日月为藤织四时,烟霞为桦绵千载。
天潢绝汉梁虚碧,北斗旋衡簪沆瀣。
不随脂粉侣狻猊,不逐风霜陪獬豸。
一任旋乾复转坤,头上峨峨终古在。
欲作檀那施此冠,不识先生若为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神奇竹冠的故事,充满神话色彩和道家思想。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竹子的神奇来历(前16句)
诗人用神话故事解释这顶竹冠的原料——竹子是怎么来的。说原本是天上管打雷的神仙"丰隆",因为乱发号令导致季节混乱(秋天本该凉爽却还很热),被玉帝惩罚变成了一根青竹。这根竹子特别顽强,被雷劈过还能长到三千尺高。

2. 道人制作竹冠(中间6句)
有位李道人把这根神竹砍下来,巧手做成了一顶帽子。这帽子很神奇,戴着它既不怕秋霜寒冷,又能享受春风般的舒适,就像同时拥有两个季节。

3. 理想中的仙冠(最后10句)
诗人说现实中这顶竹冠虽然神奇,但还不是最厉害的。他想象真正的仙冠应该用日月当藤条编织,用云霞当衬里,用银河做装饰,永远不坏。这种帽子不屑与普通饰品为伍,就算天地翻转也能永远戴在头上。

全诗最有趣的是三个特点:
- 神话新编:把雷神受罚变竹子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
- 虚实结合:真实的竹冠和想象的仙冠形成对比
- 道家趣味:通过"盗取天地精华"的竹冠,体现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诗人其实是通过这顶帽子,表达对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道家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特别幽默:就算我有这么棒的仙冠,也不知道李先生您能不能戴得上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