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者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语言朴实却充满禅意。
前两句写主人公慢悠悠地踱步,这种看似懒散的状态其实是在修炼心性。"兆朕"指微小的征兆,暗示修行中的细微感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中间四句用具体生活场景展现山居之乐:虽然没有珍贵的"龙猛金膏"(传说中的仙药),但像古代隐士孙登一样住在土洞里也很惬意;穿着用山间藤萝做的粗糙披风,吃着简单的橡子野果也能度日。这些描写突出了简朴生活的自在。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主人公已经领悟到修行的真谛,无论是留在人间还是升仙都无所谓了。这里的"真人"指得道之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天人合一的境界。
全诗通过日常细节展现隐士安贫乐道的精神世界,传递出"心安即是归处"的生活智慧。诗人用吃野果、穿草衣这些接地气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朴素生活中的深层幸福。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