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热
高馆閟烦歊,蹙蹙思一骋。
叶定风乍稀,蝉鸣昼方永。
西偏梧桐树,疏薄不布影。
移床坐叹息,仰见绣谷岭。
汗滋苦流踝,发短压垂领。
黄葛秋未成,乌帽时一整。
遐思翠竹林,下荫青苔井。
修绠络铜瓶,时来漱清冷。
叶定风乍稀,蝉鸣昼方永。
西偏梧桐树,疏薄不布影。
移床坐叹息,仰见绣谷岭。
汗滋苦流踝,发短压垂领。
黄葛秋未成,乌帽时一整。
遐思翠竹林,下荫青苔井。
修绠络铜瓶,时来漱清冷。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夏日酷暑中的烦躁与渴望清凉的心情,读起来像一幅热气腾腾的"避暑求生图"。
开头两句直接点题:主人公在闷热的楼馆里憋得难受("閟烦歊"),满脑子只想逃离。接着用四个细节烘托炎热:树叶静止无风、蝉鸣拖得老长、梧桐树荫稀疏得遮不住阳光、热得只能不断挪动躺椅位置。这些描写让人瞬间代入那种汗流浃背的体验——汗水流到脚踝,短发湿漉漉地贴在脖子上("发短压垂领")。
最有趣的是主人公的避暑装备:还没到秋天就急着穿夏布衣服("黄葛秋未成"),帽子歪了也懒得整理("乌帽时一整")。这种狼狈相反而透着一丝幽默感。
最后四句突然画风一转,像炎热中冒出的清凉气泡:他开始幻想翠竹林下的水井,用长绳吊着铜瓶打水冲凉的场景("修绠络铜瓶")。这个想象中的画面与前面的燥热形成强烈反差,把"望梅止渴"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妙在不用一个"热"字,却通过行为细节、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让读者全方位感受到暑热难耐。就像现代人夏天边擦汗边刷手机里的雪山照片解暑,古今人类的避暑智慧在此奇妙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