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初夏薄游梨里南去二里许日鸭阑泾东西两小村有天随桥架其上即鲁望斗鸭阑也感而有作
汾湖水接禊湖滨,复此烟波作隐沦。
席帽仍为孤往客,莺花莫笑不归人。
管宁久坐常穿榻,郭泰微行自垫巾。
便拟天随桥畔住,药阑长傍鸭阑新。
席帽仍为孤往客,莺花莫笑不归人。
管宁久坐常穿榻,郭泰微行自垫巾。
便拟天随桥畔住,药阑长傍鸭阑新。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初夏时节游览梨里附近一个叫鸭阑泾的地方,看到天随桥时触景生情的感受。
前两句描写当地景色:汾湖和禊湖的水相连,湖面烟波浩渺,让人想隐居于此。这里的"隐沦"指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对宁静自然的向往。
中间四句写自己的处境和心境:
- "席帽"指平民装束,表示自己是个独来独往的普通人
- "莺花"指春天美景,说别笑我不回家乡(暗示更爱这里的风景)
- 用管宁(三国隐士)和郭泰(东汉名士)的典故,说自己像他们一样不拘小节、随性而活
最后两句点题:想在天随桥边住下,让种药的园子紧挨着养鸭的围栏。"药阑"和"鸭阑"形成巧妙对应,既写实景,又暗含隐居生活的闲适。
全诗通过描写湖光水色、借用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用典不着痕迹,把眼前景物与内心感受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