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时有水田之兵)

春风策马蓟门游,山色崔嵬护此州。
十二云屯喧鼓吹,寻常虏骑灭旄头。
新编士卒开农亩,旧控关河列戍楼。
共说圣朝事干羽,渔阳战垒已成丘(明张邦翼《岭南文献》卷二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蓟门(今北京一带)的边关风光和军事生活,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和平与战争的变迁。

前两句写诗人春风中骑马游览蓟门,看到巍峨的群山环抱着这座边城。"策马"和"崔嵬"让人感受到边关的壮阔,同时"护此州"又暗含军队守卫国土的意味。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描写军队的日常:白天云集练兵时鼓声喧天(十二云屯),但平常边境安宁,连敌人的侦察兵(虏骑)都看不到踪影。士兵们一边开荒种田(新编士卒开农亩),一边驻守古老的关隘戍楼(旧控关河),体现了明朝"屯田戍边"的特色——军人亦兵亦农,既能打仗又能自给自足。

最后两句是全诗亮点:人们都说当今圣明时代靠礼乐教化(干羽指古代礼仪舞蹈)维护和平,当年渔阳(安史之乱爆发地)的古战场早已变成土丘。这里用"战垒成丘"的意象,既表达对和平的赞美,也暗含历史兴亡的感慨。

全诗语言刚健,通过"策马""戍楼""战垒"等军事意象与"春风""农亩""干羽"的和平景象交织,展现边关从战备到安宁的转变,歌颂了明初休养生息的政策。最妙的是结尾把历史典故(渔阳战乱)与现实对比,让读者在壮阔画面中感受到深沉的历史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