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雾凇》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的绝美画面,用简单明快的语言传递出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带来的震撼。
前两句"园林日出静无风,雾凇花开树树同"像用相机定格了一个完美的冬日清晨:太阳刚升起,没有一丝风,园林里的每棵树都挂满了雾凇,就像开满了银白色的花。这里用"花开"形容雾凇,把冰冷的自然现象写得充满生命力。
后两句"记得集贤深殿里,舞人齐插玉珑璁"突然转入回忆:诗人想起宫中舞女们头上插满玉饰翩翩起舞的场景。这个联想特别巧妙,把现实中静止的雾凇比作动态的舞蹈,又用闪亮的玉饰来比喻阳光下晶莹的冰晶,让整个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全诗最精彩的是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眼前的雾凇是"实",记忆中的舞姿是"虚",通过诗人丰富的联想,让读者既能看见雾凇的静态美,又能感受到它如舞蹈般的动态美。这种写法既写出了雾凇的外形特征,又赋予了它艺术的美感,短短四句就完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冬日画卷。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