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侍御清阅三吴军籍
六月军书下,三吴宪节悬。日华浮组练,霜色护楼船。
一使兼文武,孤忠失后先。海潮犀弩避,郡国虎符传。
自昔东南地,曾分阃制权。挂帆当使马,耨火置屯田。
将帅诛求里,逃亡涕泪前。刍粮还旧日,调发任他年。
赤籍虚难满,苍生实可怜。萧条石壕吏,悽恻采微篇。
闾井眉须察,兵戈骨未全。不堪家国计,为尔重悽然。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是一位名叫刘侍御的官员,他要去巡视三吴地区的军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分析:
1. 六月军书下达:
在六月这个炎热的时节,朝廷下达了军事文书,要求刘侍御去三吴地区审核军籍。这个开头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与军事有关的重要任务。
2. 三吴地区的重任:
三吴是东南的一个区域,这里的“宪节悬”意味着刘侍御此行的责任重大,因为“宪节”象征着朝廷的权威和使命。
3. 日华与霜色:
“日华浮组练,霜色护楼船”这两句描述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阳光照耀下的战士们身穿铠甲,显得威武雄壮;而楼船上的霜色则象征着战事即将开始,战备状态一直保持。
4.文武双全与忠贞不渝:
刘侍御不仅文才出众,而且武艺高强,他的忠诚是无可挑剔的。即使面临危险或困难,他也会首先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5. 巡视工作的艰险:
海洋中的潮汐使得船只难以驾驭,犀弩(一种强大的武器)也为之退避。在郡国之间传递的虎符,象征着巡视工作的权威和艰巨。
6. 东南地区的军事与民生:
自古以来,东南地区就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这里既有战舰驰骋,也有农民耕作。但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痛苦,使得许多人逃亡、流泪。作者关心的是人民的生计,担忧军粮供应和税收调配是否公平合理。
7. 赤籍与苍生:
“赤籍”可能指户籍或军事登记,“苍生”则指普通百姓。作者担忧的是,虽然登记册上的数字可能不足或失真,但真正的百姓生活状况如何,才是更值得关注的。
8. 哀怜与关怀:
作者提到“萧条石壕吏”和“悽恻采微篇”,表达了他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哀怜。他仔细观察民间的真实情况,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内心深感悲痛。
9. 结尾: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对刘侍御此次巡视任务的感慨。国家面临着各种挑战,作为忠诚的国家公仆,刘侍御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担忧、对民生的关心以及对刘侍御的敬佩和祝福。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