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王箬林先生

束发识君名,少长识君书。
识君官给谏,得罪江干居。
江干日无事,愈复究虫鱼。
人閒得片纸,珍似《兰亭》初。
健笔既凌云,清肠甘野蔬。
寂寞谢冠盖,潇洒理耕锄。
我生实已晚,天涯窃绪余。
忽得营营路,告我以君庐。
扣门欣题鸟,转盼失庭除。
邻鸡催月上,惆怅趣巾裾。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一位名叫王箬林的先生从仰慕到拜访的整个过程,表达了对先生才华和人品的敬佩,以及最终未能深入交流的遗憾。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仰慕阶段(前八句):
- 从小就知道先生的大名,长大后读他的文章
- 知道他在朝廷做官(给谏是官职),后来因故被贬到江边居住
- 先生在江边过着清闲日子,专心研究文字学问("虫鱼"指文字考据)
- 人们得到他的只言片语,都当作宝贝珍藏(比作王羲之的《兰亭序》)
- 先生文笔高超,却甘于清贫生活
- 远离官场应酬,潇洒地过着田园生活

2. 拜访阶段(中间四句):
- 作者遗憾自己出生太晚,只能从远方学习先生的学问
- 偶然得知先生住处的消息,立刻前去拜访
- 高兴地敲门,却发现转眼间庭院已空无一人

3. 遗憾告别(最后两句):
- 邻居家的鸡叫了,月亮升起
- 作者只能遗憾地整理衣冠离开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一位淡泊名利、专注学问的学者形象
2. 通过"珍藏字纸"的比喻,生动表现了人们对先生学问的敬重
3. 结尾的"转眼庭院空"和"鸡叫月升"营造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氛围
4. 表达了知识分子对纯粹学问的向往和对前辈的敬仰之情

诗中"健笔凌云却甘于吃野菜"的对比,特别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对精神追求的看重胜过物质享受的品质。最后没能见到面的遗憾,也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对偶像"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的失落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