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斋卉物诗 其七
我昔侍宦游,高槐荫书屋。
临池日挥毫,简册润新绿。
朅来武昌城,绿槐有遗筑。
千年迹相合,栖托亦云乐。
频年遘兵燹,廨舍成平陆。
未知陶丘畔,何人护乔木。
浮踪此焉寄,佳景欣可瞩。
惜无十丈阴,深檐蔽炎旭。
会当求嘉树,植向阑干曲。
临池日挥毫,简册润新绿。
朅来武昌城,绿槐有遗筑。
千年迹相合,栖托亦云乐。
频年遘兵燹,廨舍成平陆。
未知陶丘畔,何人护乔木。
浮踪此焉寄,佳景欣可瞩。
惜无十丈阴,深檐蔽炎旭。
会当求嘉树,植向阑干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官员回忆过往、感慨当下的作品,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
开头八句是温暖的回忆:诗人年轻时跟随长辈做官,在高大的槐树荫下读书写字,树影映在书册上仿佛染上了绿色。后来到了武昌城,发现那里也有相似的槐树老宅,让他感到亲切,觉得住在这里很快乐。
中间四句转折到现实:连年战火把官署夷为平地,不知道故乡的老树是否还有人照料。这里透露出诗人对动荡时局的无奈,以及对家乡的牵挂。
最后六句是自我宽慰:虽然现在漂泊不定,但好在眼前还有不错的景色。只是遗憾没有大树遮阴,抵挡烈日。于是他决定找一棵好树苗,种在栏杆边——这个结尾很妙,既表达了安顿下来的愿望,又用种树这个动作暗示了对未来的希望。
全诗像一篇简短的日记,用槐树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华丽辞藻,但通过对比战乱前后的生活细节(树荫、书册、废墟),自然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最打动人的是结尾的"种树计划",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生活的小期待,显得格外真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