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
一朝明月雁声多。
带得边愁无那。
云阙九重阊阖,家山万里岷峨。
独愁乡思满蹉跎。
梁甫狂吟谁和。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西江月》词,主要描绘了边疆的生活以及诗人的思乡之情。下面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开头的两句:“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这两句描绘了边疆的生活场景。“紫塞”一般指的是北方的边塞,“朝朝烽火”描绘了一种紧张、战争频繁的场景。而“青楼”在古代常指歌女的居所,“夜夜弦歌”则描绘了歌舞升平的景象。这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展现了边疆的战火纷飞,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边塞之地的歌舞升平景象。这种对比使得词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沉。

接下来,“一朝明月雁声多。带得边愁无那。”描绘了边塞之夜的景色。明亮的月光下,雁鸣声不断,这引发了诗人的乡愁。“带得边愁无那”可以理解为“这一切引发了无尽的乡愁”。

再往后,“云阙九重阊阖,家山万里岷峨。”这里,“云阙九重阊阖”形容的是宫殿的高大、庄重,“家山万里岷峨”则是诗人思念远方的家乡,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法返乡的无奈和苦闷。

最后,“独愁乡思满蹉跎。梁甫狂吟谁和。”这里,“独愁乡思满蹉跎”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乡愁。“梁甫狂吟”是借用古人梁甫山的典故,表达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壮志。“谁和”则透露出诗人孤独无伴,无人与之共鸣的寂寞和孤独。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和诗人的思乡之情。词中的对比、典故和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感人。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