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到来时的一幅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因看到他人作品而引发的对过往美好回忆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寒尽春生草又青,化工消息几曾停”形象地描述了冬天过去,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自然规律。这里的“化工”指的是自然界的力量,意思是说这种自然的变化是持续不断、永不停歇的。
后两句“因君一咏陵陂麦,恍忆侬家老圃亭”则是写诗人看到另外一篇诗作中提到的农田中的小麦,触发了他对家乡的一段美好回忆。这里的“君”指的可能是看到这首诗的另一个诗人,诗人通过对方的文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位于老圃亭下的麦田。
整首诗通过对比春天的生机与回忆中的家园之美,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通过外界触发内心情感的方式,使得诗歌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思乡之情。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