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探讨了修行者达到高境界后的心灵状态。
第一句"方能预圣流"意思是:只有达到一定境界,才能进入圣人的行列。"预"是加入的意思,这里指修行者通过努力终于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第二句"常在更何求"说的是:修行者已经达到了永恒常在的境界,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需要追求的了。就像一个人已经登上了山顶,自然不需要再往上爬了。
第三句"迥然超彼岸"描绘的是:修行者已经远远超越了世俗的此岸,到达了觉悟的彼岸。"迥然"表示远远地、完全地,强调这种超越是彻底的。
最后一句"莫峦涯头舟"用生动的比喻说:已经到达彼岸的人,不需要再留恋渡口的船了。"峦涯头舟"就是指渡口的船,这里比喻修行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方法。意思是达到目的后,这些方法都可以放下了。
整首诗的精髓在于:
1. 修行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2. 达到最高境界后就无需再刻意追求
3. 真正的觉悟是超越一切相对概念的
4. 达到目标后,连修行的方法都可以放下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极简的语言,把深刻的修行道理说得明白易懂。就像登山一样,告诉我们到达山顶后就不用再执着于登山工具了,可以完全享受山顶的风景。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