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晚春傍晚的宁静画面,语言清新自然,读来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面的惬意。
前两句"晴云冉冉薄斜晖,春静衡门半掩扉"勾勒出整体氛围:晴朗的天空飘着缓缓移动的云彩,夕阳的余晖淡淡地洒落。春天的气息安静祥和,简陋的柴门半开半掩。这里用"冉冉"形容云的缓慢飘动,"薄"字则传神地表现出夕阳柔和的光线。
后两句"风入墙头丹杏晚,高枝频飐乱花飞"将镜头拉近,聚焦在墙头的红杏树上。晚风吹来,高处的杏花枝条不停摇曳,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频飐"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树枝在风中摇摆的动态,"乱花飞"则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略带伤感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云、夕阳、柴门、杏花等意象,营造出晚春特有的宁静与淡淡哀愁。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时光流逝、春光将尽的惆怅。特别是最后杏花飘落的画面,既是对晚春景色的真实写照,也暗含着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陆九渊
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谥文安。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