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

碧琅小盏泛红鳞,一寸菖蒲九节春。
莫道良辰须尽醉,江潭曾有独醒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端午节(午日)的场景,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写节日氛围:首句"碧琅小盏泛红鳞"用酒杯中晃动的酒光(红鳞)和碧绿的酒杯(琅指美玉)展现宴饮的热闹;"一寸菖蒲九节春"则用端午节挂菖蒲的习俗(古人认为菖蒲能驱邪),短短一寸的菖蒲却蕴含着整个春天的生机。

后两句笔锋一转:"莫道良辰须尽醉"看似在劝人及时行乐,但最后一句"江潭曾有独醒人"突然点破——这里用屈原投江的典故(端午节起源之一),提醒人们:在这众人狂欢的日子里,历史上却有人选择保持清醒。形成"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强烈对比。

全诗妙在表面写节日欢庆,实则通过最后一句的转折,让人思考随波逐流与保持清醒的人生选择。就像现代人在热闹的节日里,突然有人提起一个深刻话题,让欢快的氛围瞬间有了思想深度。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让诗意更加耐人寻味。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