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病中诗人面对秋日萧瑟时的孤独与思念,同时流露出对友人潇洒生活的羡慕。
诗人开篇就营造出凄清氛围:病刚好,独自在空荡书房里,听到秋日鸟鸣感到心慌。傍晚的鹧鸪叫声更添愁绪,就像在提醒他时光流逝。雨夜独对烛火时,想起千里之外的故人,如同失群的孤雁般牵挂。
中间用"寒花沾露""独树披霜"两个画面,既写实秋景又暗喻自身处境——像江边白蓠花一样脆弱,像瘴气弥漫的南海孤树般清冷。最后笔锋一转,想到友人郑三秀才此时正在风景绝佳的瑞岩山游玩,受到僧人热情接待,对比之下更显自己困顿。
全诗妙在将病中孤独、秋日寂寥、远方思念这三种情绪自然融合,最后用友人欢游反衬自己落寞,让读者既能感受秋寒孤寂,又看到人性中永恒的温暖向往。就像现代人卧病刷朋友圈,看到好友旅行照片时那种既羡慕又怅然的心情。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