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首先,诗人说“物态伤吾意”,意思是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伤感。这里的“物态”指的是周围的自然景象,比如花草树木、山水河流等。诗人看到这些景象,心中涌起了忧伤之情。
接着,“流离满道傍”,描绘了一幅流浪者遍布道路的景象。这里的“流离”指的是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而无家可归的人们。诗人看到这些人在路边流浪,心中更加感到悲伤。
“雨鸠频逐妇,风雁忽迷行”,这里用“雨鸠”和“风雁”来比喻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雨中的鸠鸟追逐着妇女,风中的雁群迷失了方向,形象地描绘了他们无助和迷茫的状态。
“自分惟沟壑,何人且庙廊”,诗人自认为只能生活在沟壑之间,而那些在庙堂之上的人,却没有人关注他们的苦难。这里的“沟壑”指的是偏僻、贫瘠的地方,而“庙廊”则代表权贵和富贵之地。
最后,“旧时阡陌在,痴望返耕桑”,诗人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渴望回到那个宁静的乡村生活。这里的“阡陌”指的是田间小路,“耕桑”则代表农耕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凄凉的自然景象和流浪者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伤和对未来的期盼。
朱应登
(1477—1526)扬州府宝应人,字升之,号凌溪。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为人爽直,恃才傲物。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有《凌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