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里漂泊者的孤独与乡愁。
前两句写眼前萧瑟的景象:看不到熟悉的菊花(黄花),只有凄凉的白雁飞过。这里用"黄花"暗示家乡或美好的回忆,而"白雁"则带出寒冷与漂泊感,形成鲜明对比。
三四句通过地理空间展开漂泊的轨迹——清澈的渠水流向淮河泗水(南方),而枯黄的野草蔓延到幽燕(北方)。一南一北的指向,暗示诗人身处战乱中四顾茫然的处境。
五六句点明时间背景:深夜的月光下,露水凝结成团("犹团夜"这个描写很生动),而战乱("兵戎")已经持续多年。这里把自然界的静谧与人类的战乱并置,突显残酷的对比。
最后两句是情感爆发:回家的路望不到尽头("不可极"),只能在寒冬里带着未完成的梦想("赍梦")继续漂泊。那个"岁寒天"既是真实的寒冷季节,也象征人生的艰难时世。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黄花、白雁、衰草、寒露等意象,层层叠加出乱世中人的孤寂与无望。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明明知道归途渺茫,却还揣着梦想坚持"的复杂心境,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战乱年代普通人坚韧的生命力。
郑善夫
(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