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磨崖碑作

七十二君辇道荒,云亭踪迹俱微茫。
祖龙之碑既无字,金函玉检疑荒唐。
开元天子履全盛,意气直欲无轩皇。
东封自古称大典,遂令下诏开明堂。
勒铭大抵示符瑞,挥洒御墨辉天章。
高文或出燕许手,长篇大幅何煌煌。
当时海宇本殷富,发扬蹈厉穷铺张。
八分淋漓六百字,穹崖屹立三丈强。
芝英鹤头体制别,笔势仿佛酸枣兼中郎。
焦山鹤铭鼎铭何足数,庶与朱陵洞天岣嵝铭相方。
惜哉天宝末,诸杨乱其纲。
风尘澒洞一朝起,鼙鼓动地来渔阳。
珠沈玉碎铜狄毁,惟有此碑终古垂琳琅。
毋乃鬼神自有木甲护,不然安得风饕雨虐依旧光芒长。
流传完本世间少,颇思拓之以硬黄。
他时携归向吴会,什袭珍作萧斋藏。
奈何梯青蹑翠必钜费,而我羞涩垂空囊。
耸肩仰面百遍读,口角流沫神扬扬。
信知岱宗大观此第一,秦松汉柏皆枯僵。

现代解析

这首诗《观磨崖碑作》描写的是作者面对一块古代石碑时的感慨和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石碑的历史背景
诗的开头提到古代许多帝王("七十二君")的遗迹都已荒废消失,连秦始皇("祖龙")的石碑也没有文字留存。这里暗示历史变迁的无情,再伟大的功业也会随时间消逝。

2. 唐玄宗的功绩
接着诗人赞美唐玄宗("开元天子")在盛世时期东封泰山、刻碑记功的壮举。碑文可能是当时著名文人("燕许"指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所作,内容恢宏大气,书法也很精湛("八分淋漓六百字")。

3. 石碑的艺术价值
诗人用对比手法,说这块碑比焦山的《瘗鹤铭》、青铜器铭文都要出色,堪比传说中的神碑("朱陵洞天岣嵝铭")。这里突出了石碑的独特艺术价值。

4. 历史沧桑的感慨
笔锋一转,提到安史之乱("鼙鼓动地来渔阳")毁掉了许多珍宝,唯独这块碑历经风雨依然保存完好。诗人感叹这或许是神灵庇佑("鬼神自有木甲护")。

5. 个人的遗憾与珍视
最后诗人表达遗憾:因为没钱("羞涩垂空囊")无法拓印碑文带回家珍藏,只能反复仰头诵读("耸肩仰面百遍读"),读得口沫横飞、精神振奋。他认为这是泰山最壮观的景象,连著名的秦松汉柏都比不上。

诗歌精髓
这首诗通过一块石碑,串联起历史兴衰、艺术永恒与个人际遇。诗人既赞叹盛唐气象和书法艺术,又感慨历史变迁的残酷,最后落回现实中的自己——一个热爱文化却囊中羞涩的文人形象。石碑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让读者感受到:物质会消亡,但文化和艺术的精神可以穿越时空永远流传。

魅力所在
- 用具体文物(石碑)承载宏大历史主题,生动不空泛
- 对比手法突出石碑价值(与其他铭文对比,与秦松汉柏对比)
- 结尾的自我调侃(没钱拓碑)让严肃的历史主题多了人情味
- 语言既有气势(如描写碑文部分)又接地气(如"口角流沫"的幽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