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鄱湖望庐山因作湖山吟时庚辰春王十一日也
自有庐山岁几千,鄱湖相对是何年。
自有湖山初见我,一十四载九洄沿。
每从南极瞻五老,及到西江望比肩。
芙蓉削出珠玑口,银河倒泻香炉烟。
九叠苍屏空杳杳,千寻瀑布亦溅溅。
阴阳此际藏真宰,流峙分形俱后天。
天生名山必有配,高广依稀二者传。
非山莫与湖吐噏,非湖孰任山蜿蜒。
雨后洪泉飞洒落,秋来惊浪恣腾骞。
澄流舒卷如涘滴,芳麓沉浮但浣湔。
不向湖情窥浩漠,安知山德备泓渊。
湖山阅人亦有数,何人独领湖山全。
百里舟行异横侧,多年望眼破拘挛。
空灵一气开昏晓,幽光百道变黄玄。
随意犹能招俯仰,息心或可尽中边。
及此方求江汉始,因之欲向斗星连。
耳目今朝如是耳,湖山万古自悠然。
自有湖山初见我,一十四载九洄沿。
每从南极瞻五老,及到西江望比肩。
芙蓉削出珠玑口,银河倒泻香炉烟。
九叠苍屏空杳杳,千寻瀑布亦溅溅。
阴阳此际藏真宰,流峙分形俱后天。
天生名山必有配,高广依稀二者传。
非山莫与湖吐噏,非湖孰任山蜿蜒。
雨后洪泉飞洒落,秋来惊浪恣腾骞。
澄流舒卷如涘滴,芳麓沉浮但浣湔。
不向湖情窥浩漠,安知山德备泓渊。
湖山阅人亦有数,何人独领湖山全。
百里舟行异横侧,多年望眼破拘挛。
空灵一气开昏晓,幽光百道变黄玄。
随意犹能招俯仰,息心或可尽中边。
及此方求江汉始,因之欲向斗星连。
耳目今朝如是耳,湖山万古自悠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庚辰年春王十一日登临鄱湖、远眺庐山的所见所感。庐山和鄱湖之间的关系,被诗人赋予了如同天地间的奇妙景象,充满了自然之美和哲理深度。
1. 庐山和鄱湖的历史:庐山自古以来就非常有名,而鄱阳湖则是它的一位古老的朋友。两者之间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诗人并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他们之间的默契,诗人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间的友情。
2. 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详细描绘了庐山和鄱湖的自然美景。庐山的五老峰如同削出来的山峰,矗立在天空中;鄱湖的水波起伏,就像银河倒流,映射出香炉峰的烟雾。这些景象既壮观又神秘,充满了自然的魅力。
3. 山和湖的相互依存:诗人认为山和湖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形成了美丽的风景。鄱湖就像是山的伴侣,山也是湖的点缀,二者缺一不可。
4. 季节变化的景象:无论是在雨后还是秋天,鄱湖和庐山总能展现出不同的风情。雨后的洪泉飞洒落下,秋天的惊浪恣意奔腾,湖水的清澈和山石的苍翠,都显示出自然界的无穷变化。
5. 山和湖的深远意义:诗人不仅仅在描绘风景,更在思考山和湖所代表的意义。山和湖可以带给人们宁静和思考的空间,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
6. 对未来的向往:诗人希望借由对鄱湖和庐山的体验,能够理解更多关于自然和人生的道理,希望能像江汉一样宽广,甚至连接到更遥远的天际。
总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篇,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和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