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四望亭观雪

瘴海三年雨不冰,喜看万木变琼英。
眼中何处分银界,脚底从兹上玉京。
岁序已于芒尾见,春风先向柳梢明。
饥馋病守存馀习,欲和田家击壤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鄱阳四望亭观赏雪景时的所见所感,语言生动,情感真挚。

前两句"瘴海三年雨不冰,喜看万木变琼英"是说:在潮湿闷热的地方待了三年都没见过冰雪,今天终于欣喜地看到树木都披上了银装。"琼英"比喻白雪,透露出诗人对雪景的新奇与喜爱。

中间四句写雪景的壮美和季节变化:"眼中何处分银界"形容眼前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天地的界限;"脚底从兹上玉京"则用夸张手法,说站在雪地上仿佛能踏雪登天。"岁序已于芒尾见"指从草木凋零看出岁末将至,"春风先向柳梢明"则发现柳梢已悄悄透出春意,这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冬去春来的自然规律。

最后两句"饥馋病守存馀习,欲和田家击壤声"最有生活气息:诗人说自己虽然又饿又病,但仍保持着乐观心态,想和田间劳作的农民一起唱歌。"击壤"是古代一种游戏,这里代指淳朴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全诗妙在:
1. 用"琼英""银界""玉京"等美好比喻,把普通雪景写得仙气飘飘
2. 通过"柳梢明"这样的小细节捕捉季节交替的微妙变化
3. 结尾的"饥馋病守"与"击壤声"形成反差,突显豁达心境
4. 语言就像在和朋友聊天,既有文人雅趣,又接地气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