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濮阳太守赠光禄大夫王君正路挽词二首 其二

吴中试良守,濮上继嘉声。
平赋权家恨,蠲租盗俗清。
家贫久未葬,身去独留名。
天报多男子,终存好弟兄。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王正路的好官,以及他死后人们对他的怀念。

开头两句说王正路在吴中地区当官时政绩出色,后来调任濮阳太守也延续了好名声。"试良守"是试用考察的意思,说明他通过了考验。

中间四句讲他的具体政绩:平衡赋税让权贵不敢欺压百姓,减免租税使当地不良风气得到改善。虽然他自己家境贫寒,死后很久都没钱安葬,但他清正廉洁的名声永远留了下来。

最后两句是作者对他的祝福:老天会保佑他子孙兴旺(多男子),他的兄弟们也会和睦相处(好弟兄)。这里用"天报"这种说法,其实是表达人们相信好人终有好报的朴素愿望。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一个清官的形象。没有夸张的赞美,而是用"家贫久未葬"这样的细节反衬他的清廉,显得特别真实感人。最后对后代的祝福,也体现了老百姓对好官的真挚感情。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0